澳洲幸运5

今天是
关怀版     无障碍     网站支持IPV6
您现在的位置:澳洲幸运5 > 政务公开 > 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关于增进民生福祉,重视农村饮用水安全的建议
来源:本站    发布日期:2017-01-10

   提案人:

区政协提案委员会

   在区政协十四届六次会议上,我们提交了《关于我区农村饮用水安全的建议》,承办单位水务局在答复中提到我区做了大量的工作,也投入了大量资金,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总体规划,正在争取通过银行融资渠道筹集资金,将所有村都并入到镇级供水管网,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的目标。我们对这个答复是满意的,毕竟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涉及面广,涉及的职能部门也多。但由于存在问题较多,投入资金大,加上部分镇、村对农村饮安全不够重视,推进效果不明显。所以我们将继续跟进农村饮用水安全工作,希望以此加快推动此项工作。

一、 全区农村饮用水基本情况

(一)供水情况

我区现有农村供水工程71宗,其中供水规模1000m3/日或以上的供水工程12宗,多为镇级水厂。这71宗农村水厂除司前水厂、牛湾水厂、罗坑陈钰书水厂、双水水厂、崖西水厂、崖南水厂、古井水厂、沙堆水厂、睦洲水厂和大鳌水厂等10家水厂属镇级或澳洲幸运5 水务公司管理外,其余61宗农村水厂属于村级水厂,由各行政村或自然村负责运行管理,涉及8个镇35个村委会,供水总人口约122214万人,占全区总人口数的13.88%。其中经过完全处理的水厂为7个,供水人口数为68109,占全区总人口数的7.74%;只经过过滤处理的水厂为18个,供水人口为22387,占全区总人口数的2.54%;经过沉淀、过滤处理的水厂为4个,供水人口为5246,占全区总人口数的0.60%;未经过任何水质处理的水厂为32个,供水人口数为26472,占全区总人口数的3.01%

按水源分类,以地下水为水源的有30个(主要集中在大泽、罗坑和三江等镇),以山泉水(水库水)为水源的21个(主要集中在古井、崖门和沙堆等镇),以河涌水为水源的10个(主要集中在大鳌、睦洲和司前等镇)。按建设年代分类,水厂建于80年代的占大多数,有47个,建于90年代的有14个。有制水设施的村级水厂12个,其余水厂均没有设制水设施,只通过水池沉淀后直接供水。

(二)水质监测情况

目前,我区的水质监测工作由区疾控中心运作。2005年我区被广东省定为国家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网点,至今此工作已经开展11年,每年由省疾控中心指定一定数量的水厂对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进行部分水质项目进行检测,其中包括一部分村级水厂,区财政对此项工作每年划拨补助经费为2-3万元。此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对国家监测点外的部分村级水厂进行水质监测,由于政府没有配备饮用水水质监测专项经费,而且大部分村级水厂因经济困难无法支付检测费用,疾控中心只能每年选取部分未纳入国家监测点村级水厂开展末稍水监测,检测的项目也仅为20项左右。区疾控中心以上两种类型的检测,每年共约对30间村级水厂进行水质检测,但检测项目无法达到国家卫生标准中常规检测项目的要求。

在检测项目较少的情况下,村级水厂水质合格率亦明显较低,近年来所检测的村级水厂末稍水水质合格率约为25-45%之间。考虑到每年所监测的水厂未能全覆盖及所检测项目较少的实际情况,估计村级水水质的实际合格率会比上述数字更低。

村级水厂水质监测不合格项目主要为浑浊度、肉眼可见物和pH、总大肠菌群等。但由于检测项目的限制,其他的指标(如重金属、农药、有机物等)的不合格情况也无法掌握。

二、农村饮用水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水源选择不当,且缺乏安全防护意识。

部分村级水厂的水源选址不合理,易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部分村级水厂的水源水持续恶化,且未能按照饮用水水源保护规范加以保护,造成原水水质不稳定,加大了水处理的难度。同时部分水厂还缺乏基本的防护意识,制水处或储水池周围杂草丛生,没有设置围栏或水池盖加锁,也无专人看管,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二)水质处理设施先天不足

我区村级水厂多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水处理设施简陋,部分村级水厂甚至没有水处理工艺,仅将水源水抽至高位储水池后直接输送给用户,大部分村级水厂连自来水供水所必需的消毒设施也不具备(仅7家具备消毒设施)。即使原设计有水处理设施的村级水厂,亦由于管理不善或设施年久失修而无法使用或失效。由于设施硬件不足,这些水厂的水质难于控制甚至处于失控状态,特别在自然条件改变时(如降雨、台风等),浑浊度、肉眼可见物和微生物等相关指标经常超标。

(三)水处理设施超负荷运转。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导致用水量加大,远远超出部分村级水厂的制水能力,水厂只能超负荷运转,产生混凝反应池数量不足、沉淀池容量过小及沉淀距离过短、混凝及过滤时间减少等情况,导致处理后水质不符合设计要求。

(四)自来水管网陈旧。

大部分村级水厂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造的,自来水管道铺设时间较长,供水管老化、渗漏现象明显,亦是村级水厂末稍水质较差的原因之一,而村集体经济实力又未能投入资金进行改造维修。

(五)水厂管理人员素质低,日常管理不到位。

目前,我区大部分村级水厂缺乏基本的管理制度,水厂管理人员素质较低,对饮用水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日常管理不到位,个别水厂甚至连基本的日常卫生清理工作也不重视,部分水厂管理人员甚至视水厂日常管理等同于“开水闸、收水费”的例行工作。管理工作的缺位,亦是影响村级水厂供水水质的重要因素。

()水厂不具备水质检验能力,水质处理过程难于控制。

我区村级水厂基本上不具备微生物、浑浊度、pH和色度等基本项目的检验能力,在有水处理设施的水厂,制水人员因缺乏水质检测参数无法判断水质情况,只能凭经验对水处理过程进行控制,严重影响了供水水质。

(七)群众饮水意识和水价使群众拒接到村口的区(镇)网自来水。

农村居民受用水习惯影响,安全饮水、防病意识不强,认为自己饮用的山溪水或地下水水质比自来水好,就算政府出资将供水管网铺设到村口也不愿意并网。在目前61个村级供水中有24个镇一级水厂主管已接到村口,但村民认为水价比以前高、山溪水比自来水好,所以到现在还是自制供水不愿并网。

    三、建议 

(一)理顺行政职能管理,把管理职能归一。农村饮水包括各墟镇和村一级的饮水,目前我区的镇村集中制水单位71个,其中镇级10个,村级61个,涉及区行政职能部门有水务局、城管局、卫计局、农林局、环保局等,每个职能部门的职能互相关联,交叉进行,部门多了,职能分散,不利于工作的开展。有很多工作在实际操作中,大部分职能是可以统筹起来,由一个部门去处理的,这样更有利于工作的开展,我市其它市区大都由一至两个部门管理。

(二)制定出台《农村饮用水管理办法》。我区一直没有制定农村饮水方面的办法或条例,所以农村饮水工作存在多方的漏洞或不到位的情况,区政府应尽快出台该项工作的办法,让农村饮水工作的管理、要求、责任得到规范。

(三)加大投入,自来水管网村村通。目前我区各镇自来水厂已全部达到供水要求,已解决圩镇及镇内供水问题,只是部分偏远村由于成本和饮水意识问题未能达到自来水管村村通。我区现有自制供水村61个中,还有47个村未通自来水主管,建议政府加大投入,利用新农村建设的契机,采取多种筹措资金的方式,支持、督促和引导农村改水工作,达到村村通自来水管网,并支持、督促各村改造陈旧的村内管网。条件允许的话可把自来水管网村村通和村内陈旧管网改造的工程打包成一个项目进行融资,一次性投入做到自来水管网村村通,再把资金分解到各镇、各村偿还,让村民尽快饮上水优质自来水。

(四)撤销和改造村级制水点。利用先急后缓的方法,综合使用撤并网、改扩建等手段改善目前村级水厂供水人口的饮用水水质质量,以消除该部分人口所面临的饮用水安全问题。1.对全区各镇村级水厂进行全面的调查摸底,彻底了解村级水厂的状况,对没有条件改造的水厂进行关停。根据我们调查的情况,职能部门也未能全面掌握村级水厂的情况。2.由政府拨出专项资金,对村级水厂的水质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测,对水质和水源不合格或整改难度大的水厂进行撤销。

(五)成立区水质检测中心。水质监测是保障饮用水安全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区由疾控中心承担水质的检测工作,由于没有专项经费,村级水厂也没有能力支付费用,所以饮用水水质检测项目少频率低,村级的水质情况无从掌握。2013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就要求各地方成立水质检测中心,对本地区的水质进行检测,我市的鹤山、台山、开平、恩平市都分别成立了该中心,而我区到现在都没有成立。建议成立水质检测中心,落实水质检测专项经费,配备专业队伍,增加对供水单位的监测项目和频次,及时掌握我区饮用水水质的情况。

(六)加大对饮水安全的宣传力度。我区目前有24个村已经通了自来水管网,但由于群众认为饮用地下水和山溪水比自来水好的思想影响而没有接上自来水。从这件事情来看,群众对自来水的认识是片面的,所以要通过各种形式来宣传饮用自来水的卫生、安全性,通过宣传教育,推广科学用水、节约用水、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饮用水安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