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闸,是建设在河道、渠道、水库、湖泊岸边上,具有挡水和泄水功能的低水头水工建筑物,主要由闸室、上游连接段和下游连接段组成。通过科学启闭闸门,可实现拦洪、挡潮、泄洪、排涝的重要功能,是水灾害防治和水安全保障的水利“利器”,在守护一方平安上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位于西江与睦洲河交汇处,有着一座充满“人情味”和“年代感”的水闸。它,历经风雨沧桑而不惊,历遇洪潮侵袭而不倒,见证着它矢志坚守的一方热土——睦洲镇的发展变迁。如今,在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蜕变”。下面,让我们从水利视角,充分领略和感受它的独特魅力吧!
启航:
它是历史的选择,更是人民的选择
翻开昔日那段尘封的历史,看着睦洲河上那波光粼粼的西江水,很难想象,昔日的睦洲河由于支流众多、河涌交错,加上下游银洲湖潮水位较低,在汛期特别是洪水高发期,随着水位上涨,容易出现水位高、流速大的问题,不仅房屋受浸、粮食被淹、周边群众的生命安全也受到了较大威胁。
▲当年在建中的睦洲枢纽工程
为了提升区域抗洪能力,有效抵御洪涝侵袭,更好地保障地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1977年10月,睦洲枢纽工程正式动工建设,从此拉开了属于它的历史序幕。
当时由于条件所限,没有任何重型机械,所有工程建设只能依靠人力。数百名建设人员用自己的铁肩钢臂,担泥石、凿堤岸、筑堤坝,在睦洲河畔奋战了1000多个日夜,建成了一座抗洪排涝的水利重器。
▲“五孔闸”已成为睦洲河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图片来源:魅力睦洲)
作为极具标志性的水利工程,睦洲枢纽工程是一座以防洪、排涝并兼灌溉、航运于一体的综合性中型水利枢纽工程,主要由常规水闸和船闸两大部分组成,其中,水闸采用重力式结构,属中型水闸,防洪标准按50年一遇设计、100年一遇校核,设计过闸流量600m³/s,校核过闸流量 800m³/s;防洪闸总净宽50m,单孔净宽10m,共5孔。船闸所在的睦洲水道为Ⅴ级航道,其通航船舶吨级为300吨级;通航闸的上下闸首长18m、宽12m,闸室长140m、宽16m。是江新联围重要的闭口闸之一。
坚守:
承担着治水重任,承载着人文记忆
相比起“睦洲枢纽工程”这个相对专业而复杂的称谓,当地人更喜欢叫它“五孔闸”。除了承担着防洪排涝、灌溉通航等工程功能以外,时间还赋予了它独有的人文色彩。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沿水而游、与水为伴,是当时人们解暑休闲的主要方式。因此,“五孔闸”也成为了一代代睦洲人成长的历史见证。
我们不曾知,这座历经40多年风雨变幻的中型水闸,曾经受多少次洪潮冲击,曾护佑多少亩粮食庄稼免受浸淹、多少家房屋免遭损坏,曾因水运之便助力地方实现多少的经济受益,曾走进多少人的青春岁月、伴随着他们成长。但我们知道,无论风多狂、雨多大、“洪兽”有多凶猛,“五孔闸”始终站在最前线、挡在最前面,为守护地方安全保驾护航。
▲始终坚守在抗洪排涝一线的睦洲水闸(图片来源:魅力睦洲)
据了解,“五孔闸”建成后,155公里支堤变为内堤,围内支堤不再受西江洪水威胁,当时围内33.3万亩耕地和51.9万人民生命财产,以及江门会城等市镇的防洪安全得到了有力保障,围内的13.2万亩内涝耕地也有了显著改善,成为了昔日保护一方水土的水利“重器”、人文象征。
蜕变:
连通高质量发展,连接幸福新生活
随着时间的推移,睦洲水闸的主体结构和附属设施也日渐老化,加上当时设计的防洪标准相对不高,面对当前越发复杂严峻的防汛形势,已满足不了保护地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对此,区水利局围绕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锚定水利高质量发展目标,启动开展江新联围睦洲枢纽除险加固工程。
▲睦洲枢纽除险加固工程设计效果图
▲工程建设示意图
根据工程设计,本次除险加固主要内容包括水闸和船闸两大部分,其中水闸部分建设内容为:重建闸室段、新建启闭室、加固上下游翼墙,并对水闸上游冲坑进行抛石护底、新建连接段护岸、更换闸门和启闭设备。除险加固后,水闸总宽度为62m,总净宽50m,共5孔,单孔净宽为10m。底板面高程为-3.5m,闸顶高程取5m。防洪标准按50年一遇设计,按100年一遇校核,设计过闸流量为600m³/s。船闸部分建设内容为:重建闸首门库、启闭室及人行桥,加固闸首及闸室侧墙、系船墩,延长船闸上游导航墙,新建砼护坡,更换闸门和启闭设备。工程总投资共5800多万元。
▲除险加固工程正加快建设
“蜕变”中的“五孔闸”,一头连着葵乡水利高质量发展,一头连着地方群众的民生福祉。我们相信,随着工程建设的深入推进,“五孔闸”将“破茧成蝶”,更好地担负起自身的水利职责,继续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幸福的生活作出新的贡献。
万物皆有道,时势皆有理。经历40多年的岁月打磨和发展沉淀,睦洲水闸早已不仅仅是一座水利枢纽,更是一个地方的地理标志、一种人文象征,是水利工程融入百姓生活、助力地方发展的生动缩影。
让我们共同期待它的“满血复活”、
见证它的“雄风再现”!